互联网的下半场,企业是否有希望通过企业服务的赛道赶超BAT?

 2019年8月1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信部联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众观历年的榜单,几乎全是TO C企业上榜,而最近两年,榜单上TO B的企业逐渐增多,排名也连年上升,TO B 的企业开始发力,以黑马之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例如浪潮云、网宿科技、创蓝253等专注企业服务的公司都入围了今年的百强榜单,且有不俗的排名。在互联网的下半场,TO B企业是否有希望通过企业服务的赛道赶超BAT?

回顾上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网民也在高速增长,很多TO C 的企业依靠着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在TO C 的黄金时代飞速成长,最典型的代表---BAT,在短短的十年间,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就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TOP3巨头。

但进入2018年,资本寒冬到来,C端的人口和流量已呈现出饱和,甚至是逐渐递减的趋势,市场洗牌,很多在TO C黄金时代风生水起的企业逐渐销声匿迹,不少TO C的互联网企业也被传出“裁员”的信息,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了下半场的“风口争夺战”之中。从2018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而企业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则被认为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词。

在投资领域,资本也逐渐倾向于投向TO B 领域。根据GPLP犀牛财经的统计,2018年我国新经济领域获投数量 TOP3 的行业分别为企业服务、硬件、医疗健康领域。纵观 5 年融资数量的变化,上述三大领域的融资数量所占当年全部融资的比重是节节攀升的。To B端的企业级服务市场,终于又迎来了市场的目光。资本投资热门标的正在从 C 端转向 B 端,从模式创新转向了技术创新。2014年起,to B领域的企业服务开始受资本追捧,融资事件数及金额均一路飙升,于2015年达到高峰,共出现973起,融资额达398亿人民币。2015年也被称为“中国企业服务元年”。

以往以C端业务见长的消费互联网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To B业务。

在BAT里,阿里是最早进军to B业务的,在2008年就确定了云计算战略,2009年便成立阿里云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便达到了77.87亿元。目前,阿里已经在PaaS、SaaS和IaaS都上建立起了自己的2B服务生态,新技术、新制造、新金融、新零售、新能源将引领阿里未来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TO B业务,但他们发展的并不能像以前布局TO C的那样顺利,有时候反而比不上某一细分领域的小公司,因为TO B与TO C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打法。TO C与TO B有几个不同的点:

首先是产品和服务打磨期的漫长。

与面对C端大量的“个人用户”不同,企业服务公司所服务的对象是与自己同等量级或更大的组织。一个企业服务公司不仅要输出有技术的产品,产品输出后还需要监测产品的使用状况。TO B的技术公司,不仅要有产品,还要有从售前到售后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体系,还必须深入了解客户所在的行业,这涉及比C端市场更复杂的专业认知——单靠传统的卖货思维已经不行了,TO B不会产生那种冲动型消费的行为,企业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是否有价值,以及产品售后的整套服务体系问题。

其次是获客成本高,企业级用户的决策过程长。

国内企业对企业服务的接受度仍然较低,公司要承担教育市场的成本。企业服务客单价较大,购买者往往会慎重考虑。企业在采购的时候,往往会去市场上寻找三个左右的产品进行试用对比,然后找来相关的技术、商务来面谈,最后还要进行商务谈判,企业采购最常见的莫过于招投标的方式了,而且很多大型企业在评估企业服务项目的标准时甚至会有几十到上百个问题的清单。TO B的成单时间短则三个月,长则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对新入局的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来说,以往的互联网经验不一定能复用到to B领域。

以往中国创投圈习惯的“消费互联网思维”难以直接套用于新的战场。比如免费和补贴,在消费互联网中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获客手段,但在to B领域却不一定有用。企业级用户很难对免费产品产生信赖,特别是对免费产品的售后和维护问题会有很大担心;同时免费也可能使用户缺乏动力去付出使用技术工具的学习成本,从而使产品成为鸡肋。

单纯的互联网思维或技术优势也很难撬动中国企业市场中的大中型企业客户。

大中型企业一般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节奏,如何满足大型企业在安全、合规和容灾等方面的需求,如何拿下大客户,都是企业服务新入者都不熟悉的内容。反而对于深耕企业服务多年的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在单个细分的企业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的TO B企业来说,他们更了解大中型企业的需求,也能够很好的为企业客户的需求去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TO B领域,虽然互联网巨头已经高调入局,但这并不能很快地形成垄断,反而是大批优质的小型互联网企业依然在某个细分的领域快速成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在云通讯领域遭受互联网巨头包围的创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创蓝市场总监邹杨提到:“近年来,阿里、腾讯、、网易、京东等都已开始布局企业云通讯服务板块,但大多数都是主要服务于集团内部的子公司,而外部企业对于云通讯方面的需求往往是选择和一些专注云通讯服务的企业合作解决。在企业云通讯服务领域,一些中小型公司的服务反而比BAT这些巨头更有优势。创蓝253正是因为从创立之初一直深耕企业云通讯服务,深挖客户需求,在细分领域做到产品创新、服务做到极致,所以能够满足中大小型所有企业的需求,在看似竞争激烈的云通讯红海市场反而拥有更高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政策的导向也给TO B企业服务带来发展的机遇。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明显地提升了C端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效率,而效率提升的空间来自互联网化、信息化、IT化、自动化、智能化等。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着转型升级,提升产能和效率国家层面也鼓励更多的企业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制造行业。此外,国家层面对信息安全的关注,以及去IOE(去掉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趋势,为这一波本土企业级服务的发展腾出了窗口期,特别是在IT基础架构领域,2015年至2025年这10年将可能是最好的成长时代。

在资本寒冬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的时期,大量的企业开始注重精细化运营,减少企业支出,以提升企业效率。但提升效率单独靠企业自身来说一般是难以实现的,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资源和工具,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来说。例如传统企业的数据上云以及ERP的引进管理,对于没有技术经验和技术团队来说,无论是独立开发还是寻求第三方开发机构合作都不太理想,直接寻求第三方的产品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就给予TO B企业史无前例的发展机会: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意味着企业能够瓜分的蛋糕就更多,爆发的机会就越大。

虽说TO B的市场正处于利好环境,但TO B企业要发展,能够在某个细分领域站稳脚跟,本质还是需要企业自身产品硬!

在中国,有市场的地方必定会有大量的竞争者入局,类似BAT这些巨头虽然不会第一时间入局,但随时可能在发现市场的潜力之后快速进入,TO B企业必须要随时打磨好自身的产品,做到个性化差异化,才能不被入局者代替。

例如在云通讯服务领域,光在企业短信服务这一细分市场,当前已经有几百上千家企业在提供着企业短信服务,BAT量级的互联网巨头也也已经入局,试图瓜分这一并不是很大的蛋糕,依然在增长的这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云通讯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下突破包围,靠的还是在于其自身产品过硬,以及对市场的专业判断和耐心专研。

 

写在最后:

对于现阶段而言,国内企业服务市场虽然已经有互联网巨头、资本等大举投入和布局,但相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整体上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企业级市场与个人消费级市场有很大的区别,TO C用钱补贴、免费使用的方式在B端注定会拦腰折戟。

TO B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像TO C一样短期就能迎来巨大的爆发增长。未来我们会看到,企业服务会趋于理性发展,激进扩张的企业会越来越少,像创蓝253这样安静打磨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多,TO B企业也只有沉下心去挖掘企业真正的需求,打磨有价值的产品,打造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某个领域壮大,虽说在短时间内很难有企业能够赶超BAT这些互联网巨头,但由于B端市场的特殊性,在某个细分领域,还是能做到够与互联网巨头抗衡,形成“百花齐放”的局势。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