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署报告: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几何

 报告摘要

1、疫情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供求普遍下滑等压力,多数企业预计2020上半年营收将明显下降。

2、企业采取灵活复工、升级产品服务、压缩开支等方式努力应对影响,中小企业商业策略多随当下市场需求而定,中长期发展思考相对缺乏。

3、企业普遍认为减免经营成本、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以及旅游业等重灾行业专项扶持政策效果显著。

4、中国企业对行业和整体经济恢复及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但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因疫情流行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5、企业期待提供更多融资政策支持,以及更具行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期待国际组织搭建沟通与合作桥梁,就共同推动全球防疫和经济复苏达成更多共识和互信。

6、面向未来,企业及各方的信心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疫情将推动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求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加大变革与创新的步伐;全球应团结一心,建立更强有力的多边协作机制,推动全球化进程,共同开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全球产业链协作等方面的工作。

01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分析

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疫情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供求普遍下滑等压力,多数企业预计上半年营收将明显下降。

1/3企业现金流承受期限不足1个月。调研企业现金流承受期限的7份报告中,有4份显示维持期限仅在1个月以内的企业占比超过30%,维持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企业不到10%(见图2)。中小型企业整体预期低于大中型企业。同时,由于调研对象、调研时间等因素,7份调研报告结果差异性较大。


员工工资、贷款偿还、租金支出是企业运营的主要成本压力,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支付员工工资成为最大成本压力。6份调研报告显示,50%-60%的中小企业面临发放员工工资压力,面临还贷压力的企业占比在13%-38%之间,面临租金支出压力的企业占比在13%-16%之间。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员工工资压力相对较低,低于30%的大型企业认为其是主要压力(见图3)。受访中小企业表示,如果疫情影响继续蔓延,将采取减员、降薪等措施缓解成本压力。而大型企业则多认为疫情是暂时影响,不会采取减员、降薪等策略。


短期内,供应链中断对中小企业影响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中,认为供应链中断是主要压力的企业比例均占20%左右(见图3)。中国疫情防控和多国交通控制,对全球供应链影响巨大,尤其是供应链全球化程度及细分度高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纺织业等,受供应链中断影响更大。例如,中国是东南亚纺织行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疫情对东南亚纺织行业的原材料采购影响巨大。在华外资企业由于其经营模式全球化程度高,也受到显著影响。根据中国美国商会的分析,169家会员企业中47%面临着中国本地供应链中断(30%)或全球供应链中断(17%)问题。受访企业中,长安汽车表示由于湖北地区是主要配件采购来源地之一,疫情对公司配件采购产生一定影响;若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疫情持续在海外蔓延,企业在其他国家的采购活动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新杰服装也表示,由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受限,物流不畅,原材料采购面临困难,但这一情况将随着复工复产进程得到缓解。

市场需求放缓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公布的数据,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同比分别下降13.5%、24.5%和20.5%。6份报告中的3份报告数据显示,企业将“市场需求放缓”选择为主要压力的比例最高,40%-55%的企业面临该方面压力(见图3)。受访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销售减少的问题,原有订单纷纷延后或取消,并且短期内无法获取到新订单。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生产问题得以解决,市场销售问题会更加突出。

最高1/3企业预期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腰斩。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4份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多达30%的企业预计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超过5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月15日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月14日,38.9%的企业反映经营暂时处于停顿状态,29.43%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亏损,18.13%的企业反映经营勉强维持。


第二产业受影响程度可通过用电量、市场销售情况反映,且取决于复工复产的速度。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信息,2020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02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62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微众银行揽月智能资管团队利用卫星监测了全国主要港口船舶活跃情况,编制港口活跃度指数(见图5.2),发现相比去年春节期间,今年港口吞吐量恢复较慢,在节后第三周仅恢复到80%水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反映出出口制造业遭受的损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至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大宗耐用消费品当中,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7%,家具下降33.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新杰服装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市场订单减少,人力成本也有一定压力。营收同比下降50%以上。

 

以人群聚集为主要场景的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线上行业释放“逆势”发展潜力,例如数字媒体、电子商务及在线教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宝成认为:“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打击最大,对第一产业影响最小,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主要影响是复工复产问题。关键因素是普遍的恐慌心理以及果断的防疫措施影响了任何人员聚集型的生产活动,另外中央政府对受损企业的补贴计划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到位。由于国际范围内运力的减少以及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许多出口型企业面临海外需求端订单不断收缩或取消的压力。”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餐饮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全年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减收1.18万亿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出境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42.6%和17.6%,全年较上年减少2763万人次。美团发布的餐饮业调研报告显示,72.5%的餐饮连锁店表示损失非常大。九成餐饮商户面临资金短缺。

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获得加速发展。微众银行揽月智能资管团队利用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关注程度制作了线上应用与行业的舆情指数,反映行业景气程度与发展态势。通过测算发现,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游戏大幅增长,达到537%、169%和124%。


说明:图中红线指示武汉封城首日(1月23日),数据截止至2020年2月22日。

企业应对措施

企业采取灵活复工、升级产品服务、压缩开支等方式努力应对影响,中小企业商业策略多随当下市场需求而定,中长期发展思考相对缺乏。

企业通过远程办公、分批复工等方式快速恢复生产。根据3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的信息,全国除湖北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60%左右。微众银行揽月智能资管团队编制的中国经济恢复指数(CERI)显示,截至3月13日经济恢复程度接近77%,其中浙江、山东、四川、广东等省份经济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


2月26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59.5%的企业通过远程办公、自动化生产等灵活办公方式实现复工复产,19.59%的企业依托线上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产值。受影响严重的服务业企业还开拓了劳动力灵活分配的新路径。例如,盒马鲜生首创“共享员工”模式,与超过40家餐厅、酒店和电影院连锁店开展合作,饿了么、美团、京东等同行纷纷效仿。

企业通过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迅速转产、改进技术和管理等方式升级产品服务。面对疫情对线下市场的冲击,多数企业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快速变更营销策略、促进线上转型,扩展销售渠道;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善生产方式,升级产品服务;针对疫情期间市场需要快速转产防疫物资;推动线上行业释放了巨大发展潜力。受访专家表示,疫情虽然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促进部分行业兼并收购、淘汰落后生产方式、优化结构等进程。

例如,纺织行业部分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既支持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又开拓了新市场。伴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防疫物资需求大幅增加,该市场前景尤为光明。而尚睿通教育大力拓展线上教育业务,以抵消部分线下业务受损的影响。新浪微博在疫情期间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线上微公益平台、疫情信息披露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也为企业提供了产品线上发售渠道,业务获得逆势增长。

然而,资源、能力、战略眼光等限制正在阻碍中小企业转型步伐。通过不同规模企业访谈发现,为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商业策略多随短期市场需求导向而定,易受环境制约,中长期发展缺乏思考。另外,与规上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影响上下游决策的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转型升级困难。比如,睿智思扬主要以大型企业的线下活动策划、执行为主业,虽然具备承接线上活动的能力,但现有客户的供应商格局较为固定,因而难以有效地转型线上。新杰服装迎合疫情期间的市场需求,正在投资医疗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产品板块业务,同时又顾虑市场前景不明确,担心市场很快饱和。

大型企业则在疫情期间催生更快的发展模式、管理、市场等全方位的转型升级战略。例如,安踏集团在疫情起始阶段就快速启动全员零售策略,号召所有员工线上精准化、多平台营销,获得良好市场效应。此外,公司已启用全员线上办公系统,线上业务转型等工作,抵消了部分影响,疫情推动公司加速了转型步伐。

面对供应链中断、市场放缓等两端冲击,多数企业倾向于暂时缩减成本开支。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借款、裁员、降薪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据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梁晓晖的观察,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在3-6个月内收缩产能。新杰服装在访谈中介绍,公司原本满负荷运营,还外包了7-8家工厂加工,目前已取消外包,转到自有工厂生产,但仍面临材料供应紧缺和市场萎缩的困难。

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支持全国疫情防控。根据易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捐赠流向数据平台公布的信息,截至3月27日,全国已有38828家企业参与捐赠,捐赠金额达到337亿元。企业支持全国疫情防控的方式主要有:投入资金,包括直接捐款、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等;捐赠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等急需医疗物资和食品、日常消费品等一般物资;为疫情防控提供免费专业支持,例如免费物流运输、免费开放计算机算力等;加强自身疫情防控工作,帮助员工、客户等相关方降低风险。

 

现有政策有效性

企业普遍认为减免经营成本、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以及旅游业等重灾行业专项扶持政策效果显著。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迅速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应对冲击,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企业普遍认为社保减免等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政策最有帮助。企业普遍反映,社保、住房公积金、电费、租金等减免政策最有帮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信息,目前出台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减征政策合计最大可为企业减负6500亿元以上。

各地出台的复工复产、优化服务政策对企业也有较大帮助。疫情期间各地执行14天隔离等较为严格的防疫政策叠加火车航班停运,制造业企业面临用工困难。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协调复工专列、提供路费补贴、简化员工复工手续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例如,义务市政府出面帮助当地企业招工,复工专列运送工人到岗,全额补助企业包车接送员工,给予自行返回员工金额补贴。截至3月7日,义乌市复工专列共接回逾11万名员工。河南与浙江签署“健康码”互认合作协议,简化跨省员工办理手续的流程。另外,当地政府也采取了税务咨询的扶持形式——新杰服装在访谈中提到,政府派出专员一对一指导企业申报优惠政策。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困难。目前的金融政策偏倡导性,政府鼓励相关机构通过延期还款付息、优惠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然而,实际执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商业银行出于自身风险控制考虑,倾向于选择效益较好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因此,真正面临资金流困难的中小企业依然贷款难。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同需调整。尽管中央已颁布相关内容,暂未有受访谈企业反映享受到政策扶持,表明其在政策沟通和落地执行层面上或有延迟。

面向重灾行业的专项支持政策帮扶效果显著。以旅游业为例,目前旅游业务停滞,退款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针对这些挑战,旅游业出台了向旅行社暂退现有缴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金额的80%和延长亏损最长转结年限等重点扶持政策。其中,退还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这部分金额可达80亿元,平均到每家旅行社可获得约20万元,对缓解旅行社现金流压力有明显作用。

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企业、行业和中国经济发展信心指数较高,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因疫情流行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制造业恢复进程加快,专家、企业普遍对行业恢复有信心。第二产业正随着复工复产进程快速恢复产能,供应链也将逐步恢复运作效率。例如,汽车行业有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对汽车产业短期带来不利影响,但不改行业整体复苏态势。长安汽车目前重点、热销车型的产能已恢复到90%,疫情可能导致行业加速优胜劣汰,优势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但行业整体长期向好趋势不变。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女士认为,疫情虽然对公司短期的市场造成冲击,但疫情让人们更重视健康和户外运动,这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产业恢复仍需要时间。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活动频率加快,但由于普遍对室内人群聚焦场所活动仍心存顾忌,餐饮、旅游、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一些企业,例如睿智思扬在访谈中认为,虽然目前线下交流活动全面停滞,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仍然十分重要,相信疫情结束后市场会快速复苏。此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物流等服务行业迎来了巨大机遇。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向好趋势不变,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与日俱增。由于大多数调查和采访于3月初进行,此前COVID-19还未被宣布为“全球大流行”,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因为疫情对经济发展只是外部干扰因素,不是经济系统本身出现问题。当时专家认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遇到很大挑战,后三个季度将加快恢复。然而,疫情在其他国家和贸易伙伴国的蔓延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复杂影响。下行压力主要来源于全球需求萎缩、全球价值链生产放缓或停滞、跨国公司将生产迁出中国(不一定只基于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协会周卓颖认为,很多跨国公司受疫情影响考虑寻求供应链多元化,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会造成一些影响,未来中国企业要深化与国内外上下游多方的紧密合作,才能灵活应对挑战。部分受访专家同时认为,中国不同行业产业链完整度较高,部分行业生产转移需要时间,国内需求相关性日益增强等因素,又会削弱这些间接的负面影响。

02 政策建议

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逐步实现经济恢复,需要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商业伙伴、金融机构、企业等通力协作。根据我们对疫情影响的分析,参考从调研和访谈中获取的信息,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中国相关政府机构

建立政策工具包。建议政府机构整理和分析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政策,精选政策按照期限(短期、中长期等)、类型(财政、金融、优化服务等)、所属政府部门等进行分类,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基础综合政策包。在政策类型方面,受调研企业普遍认为社保减免、复工复产、行业针对性政策作用显著,企业希望加强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财政方面的减免政策对企业及时性、有效性更强,金融政策需谨慎设计。

加强政策协同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中央政府机构发布的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达将近200项。其中部分政策存在重复、交叉,部分政策对企业应急的实际效用较低。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多项地方政策,跨省的协作联动性不足。建议综合评估政策目标及效果,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各个省份政策间的协同性,提高政策发布和应用的效率。

提升政策执行力。调研显示,很多中小企业表示现金流支撑时间在1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帮扶效果需要尽快落实到企业。目前已发布的多项政策中,企业反馈社保政策直接帮助较大。建议进一步增强金融、税收、复工复产政策等的落地执行,为企业提供及时帮扶。例如,上海税务部门探索大数据治理,建立企业捐赠数据等多个数据分析子库,为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迅速落地提供支持。

国际社会

促进国际交流和政策协调。促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药品研发、公共治理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政策协调,这将有助于提升数据和信息透明度,推动疫情防控基础知识在普通公众中的宣传教育,助力各国政府更科学有效地应对疫情;推动国家之间增进理解和互信,加深在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供应链、价值链发展。

加强全球经济分析。推动建立全球范围的主要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受疫情影响数据库,为各方共同推进产业链复原、降低产业链风险提供基础。

开展企业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应对以下方面的国际经验和最佳实践: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增强复原力;参考SDGs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等。

金融机构

加强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采用政府担保、政策性银行扶持为主、商业银行扶持为辅的形式;鼓励民间借贷、普惠金融、网络银行等多元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

创新金融工具。在中长期阶段,考虑如何创新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商业伙伴

加深交流和互信。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的沟通交流,加强理解、互信和支持,共商解决方案。

打通价值链堵点。通过国际组织、商协会、产业联盟等载体,及时了解价值链上的堵点,共同采取措施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问题。

分散供应链风险。共同探索供应链多元化发展的最优路径,分散不可抗力风险,同时尽可能平衡各方的期望和诉求;打造一定区域内的完整供应链内循环,提升抗风险能力。

企业

顺应市场变化。积极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并快速采取适应性行动,通过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改变销售策略等方式减少负面影响。例如,长安汽车为应对疫情,快速将销售和服务调整为线上模式,注重研发并计划量产“健康汽车”。

迅速瘦身降本。在面对突发危机时,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现金流断裂。对于遭受重创的企业,除了裁员、降薪等措施外,线上办公、共享员工、激发员工创造性等是更推荐的应对方式。

重新审视战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中国企业不光采取了临时性措施应对短期影响,还积极审视和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方向。例如,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积极转产医疗物资,利己又利他;有企业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疫情过后可能改变的消费者偏好和竞争格局。

加强风险管理。疫情凸显风险管理重要性,一些企业有较充分的现金流储备,面对突发影响能维持较长时间运作,为企业赢得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相关产品

评论